当前位置: 首页校友情怀校史钩沉详细信息

筚路始创

发布时间:2023-03-09     访问次数:1216     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    【字体:   上一篇  

  • 抗日战争时期,四处烽火硝烟,民族灾难深重,唤醒民众救亡意识乃当务在急,而此时桑梓一带仅有一所澧县初级中学,不少学子长途跋涉,负笈干里,到外地访师求读,鉴于此种状况,民国卅一年 (1942)津澧地区部分知名人士胡子元、胡不顺、杨体先、刘用光等倡议,拟在津市地区筹办一所初级中学。这一倡议,深受各界人士赞同。于是由胡不顺、杨体先、胡子元、刘用光、覃程杰五人组成创校 “设立人”并聘请社会各界代表人士胡毓桢、向郁阶、张春塘、彭朝宗等50人为校董。同年4月成立校董会。首次校董会推选胡毓桢、刘用光为正副董事长。根据“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(《汉书》董仲舒传)、议定校名为“湖南私立明道中学”。胡丕顺、胡子元等带头捐地37.6亩。紧接各位校董及热心教育人士纷纷踊跃捐地共943.27亩,每年可收租谷120余担。董事长又向湖南省银行津市支行调拨转帐现金10000元,作为开办经费,开明人士孟庆朝慷慨解囊损献座落于明道村钟家岗私宅一栋,作为校舍。9月校董会检同田产契约、存款支票、筹办人员名单、具文呈报湖南省教育厅备案,10月正式批复。湖南省私立明道初级中学终于在抗日的烽火中应运诞生了。

    民国卅二年(1943年)初,校董会推选留日法学博士向郁阶为首任校长。决定春季招收两个班,学生120人,三月一日在明道村钟家岗正式开学。自此,昔日闭塞的小山村,己是书声琅琅,弦歌盈耳了。

    开学后,为满足广大家长要求子女入校就读之急需,学校又增招了一个先修班,录取学生110人,实际上第一学期,在校学生有230人,教职员16人。开设公民、国文、数学、英语、动物、植物、图画、音乐、体育、童子军等课程。

    4月、10月日寇两度南犯,铁蹄所至,腥风血兩遍布,天灾人祸踵至。师生离散,学校停课,新生的明道中学濒临倒闭。日寇刚一败退,由于爱国师生的强烈要求,学校立即复课。

    11月向都阶校长辞职,校董会推选杨体先为校长。其任内兢兢业业,为筹措经费四处奔走,为办好学校劳累案牍。正值1945年8月,抗战胜利,举国欢腾,不料杨校长积劳成疾,于11月病逝。校董会遂改选刘用光为董事长,胡子元为校长。其任内为改善办学条件也做了大量工作。


    民国卅七年(1948年),胡校长群职,孟庆国接任校长,直到1950年1月,离任。

    1949年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12月,湖南省临时政府颁布管理私立中等学校暂行办法,规定私立中等学校,由创办人另聘思想进步,热心教育事业、富有教学经验的人,组成董事会,并推选当时任津市人民政府文教局副局长的胡友成兼任校长。

    明道中学,自民国卅一年筹办,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共招17个班,就读学生近1000人,毕业12个班,500余人。那几年,岁月峥嵘,国难当头,时局维艰,民不聊生。全体教师栉风沐雨,节衣缩食,克勤克俭,兴学育人。学生心志远大,追求进步,朝夕攻读,生活丰富。课之余,学校组织各种竞赛,鼓励学生自办学刊:有旬刊、月刊、周报。有班办、个人办、几人联合办。形式多样、流光溢彩,琳琅满目,堪称一绝。正如明道校歌所云:“山环水抱,灵气所钟,宛如身在杏坛中…”莘莘学子,在春风化雨中,茁壮成长。

    当人们追忆明道中学的创办,无不要缅思已故的好老师胡丕顺。他是明道中学的奠基人之一,也是实际主办人。他热爱共产党,热爱社会主义;学有专长,深谙教育管理;爱生如子,对贫寒学生乐意解囊;正直清康,生活俭约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他担任津市市政协副主席,湖南省政协委员,深受师生和社会各界景仰。

    7年來,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,还为津澧地区文教事业的振兴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传播和促进作用。


分享到: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