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星芸 C1710 在2020年高考中以630分的优异成绩一举摘得津市文科桂冠,并被四川大学录取。
我家离一中不远,近日常常听见军训时学弟学妹们铿锵有力的呐喊,透过窗户亦可以窥见几个着校服的身影匆匆跑过。三年前,我也是如此,穿着迷彩服,顶着烈日在一中的校园里挥洒汗水,投入这个大家庭的怀抱;三年后7月8日的下午,我收拾书包走出校门,回首眺望那栋砖红色的庄严的教学楼,历经一场甘霖洗礼,栏杆槛柱上尚有雨水滴落,汇聚成三个春秋的流金岁月。曾齐聚一堂的同学们自此挥手告别,走向属于自己的理想与事业。
我倚窗看着一中校园,好像看着自己的青春;我听着校园角落的欢笑,似乎听见过去的心声。
一中作为学校,其主题无非是学习。回首高中三年,我的成绩带有一种阶段性的不稳定:高一没把重心放在学习上,功课得过且过,成绩常年处于班级中游甚至中下游;高二文理分科之后换了新环境,能够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政史地上来,同时由于会考压力较小,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有所提升;高三又进入了一个“痛并快乐着”的挣扎阶段,有时成绩长期无法提升,有时又产生质的飞跃;偶尔在优势科目上过五关斩六将一马当先,偶尔在弱势科目方面又在及格线上徘徊。不长不短的三年,我踏着欢歌与泪水一路走来,既有略得成就时的片刻欢愉,也有遭遇低谷时的崩溃与落寞。何其有幸,不论是在1701班,还是在1710班,老师们课堂上振聋发聩、掷地有声的话语,下课后语重心长、孜孜不倦的教诲,以及他们那些生动真实的经历,无一不深深地刻印与我的脑海,带给我继续前行的动力。我该感激老师们的辛苦付出,亦该感激当初坚持下来的自己。
如今,我看着学弟学妹们,也像看着当年的我们。
你们与我们多么相似:同是“00后”,同是伴着声光电长大的一代,同是一中校友,同是一群心中有梦的少年。
你们与我们又多么不同:不同的年龄,不同的面庞,不同的背景,不同的人生阅历,不同的性格,不同的梦想。你们不是我们的替代,而是在我们身后奔涌的、生机勃发的后浪。
你们也许正在为了目标而苦读,也许还在迷茫中不知何去何从。我无意进行任何褒贬,只记得高考前,我便曾听一些长辈喟叹:“要是我当年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多好,现在也不至于在津市这么个小地方混日子”;高考后我更感受到许多同窗的遗憾:“要是我高一、高二好点读书,我现在什么大学考不上啊”“要是我高三认真点儿学,也不至于考这么点分”。我曾经对前者不以为然,但只有经历了类似于后者的无法挽回的大憾,才知道有些东西不亲身体会难以知其痛楚。“在回首往事时,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”,保尔•柯察金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,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何?
后悔是无用的,但好在你们尚且不用后悔。在真正的战役到来之前,每个士兵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。
我承认我在高中不够努力,不够优秀,高考中也留下了诸多遗憾。但是我相信,你们会比我们做得更好,会为母校争得更多光彩,会为自己赢得更美好的明天。
抓紧今天的一切,满怀希望地迎接将来吧,正如凯鲁亚克所言:“在路上,我们永远年轻,永远热泪盈眶”。
分享到: